NEWS最新消息

2014.09.02 大是文化《消費行為之前的心理學》專文推薦序



2014最新強檔探究消費行為的消費心理學專書!

★《商業周刊》 1397期書摘推薦
★《金融時報》、《科學人》雜誌強力推薦

 關於消費者如何從不買變成要買、行銷人該怎麼催動、或導引、或遏止消費前的心理狀態?
 全球第一腦神經行銷研究機構最新權威實證報告

歡迎有興趣的企業夥伴至實體通路或網路書店選購!
 

 
掌握顧客的能力,才是企業真實力!

〔推薦序全文〕作者 潘文俊

 
管理學大師 彼得‧杜拉克(Peter Drucker)在《管理聖經》(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)一書中提出了一個影響深遠的概念,亦即:「企業的目的,只有一個正確而有效的定義,那就是『創造顧客』。」也就是說企業究竟是什麼,這件事是由顧客來決定的。唯有當商品或服務能夠滿足顧客的需求,才能將經濟資源轉變為商品與財富。所以,企業認為自己的產品是什麼,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;真正有決定性影響的,是顧客認為他購買的是什麼?他心目中的「價值」何在?  

尤記得當年個人在商學院讀 「國際行銷」碩士學位時,學校安排的第一堂課就是:瞭解顧客與競爭者(Understand Customers and Competitors)。經過多年的市場經驗與成長,個人深感,當年校園第一堂課的主題,不僅僅是行銷的根本,同時也是企業是否能夠禁得起市場考驗,持續維持其競爭力的關鍵能力—因「忽視」消費者或「未清」消費者需求而退出市場的知名品牌,俯拾即是。基此,我們可以這樣大膽但合乎邏輯的推論:掌握顧客的能力,才是企業的真實力! 

然而,弔詭的地方是,在我實際執行的企業顧問經驗中卻發現,企業對於描述產品生產的興趣,常高於描繪對消費者需求的興趣;對於內部管理投入的意願,亦大於到市場去瞭解消費者行為的意願。更不用說對於新設備投入預算與市場研究的預算比例了。此舉常能從企業品牌故事的編撰中發現:消費者在「故事」中戲分不高,因為「素材」實在有限。但產生這個問題的關鍵因素在哪?我們也可以大膽但坦承的推論:顧客就在身邊,但對他們心理的瞭解往往還在天邊。尤其是消費者自己也常感嘆,不知道自己「為何而購買」!但我們再回歸「行銷」的定義:行銷是以能獲利的方式,預期、辨識和滿足顧客的需求(Chartered Institute of Marketing)。若此,行銷人真正瞭解顧客心理學,一般消費者了解自己的購買行為,這們科學與藝術,實不得不探究一下。 

從時間序列上看,消費者行為是由消費心理引起的,圍繞消費行為中的“為什麼”、“做什麼”、“如何做”等問題,形成了消費心理學豐富的研究內容。如本書中多次提到的心理學家 丹尼爾.康納曼(Daniel Kahneman)結合經濟學實務與心理學實驗結果的行為經濟學(Behavioral Economics),在2002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後引起廣大的討論與延伸研究。Daniel Kahneman提出證明人類是有限理性的動物(傳統經濟學假設人都是理性的),甚至有違反理性的自我破壞行為或利他主義行為,人們的決策也往往會受到其潛意識影響等結論,更被商業界廣泛應用於消費者心理研究與落實於行銷計畫執行。

大是文化今年出版的這本優質好書《消費背後的心理學》,作者大衛‧路易斯博士(David Lewis)則延伸探討,隨著大腦神經科學的解密與發展,讓企業界更是如虎添翼,有機會透過腦神經儀器的探測,藉由瞭解運作中的大腦腦波變化,來分析消費心理層面,發展出可瞭解消費行為的行銷方案。深入瞭解消費心理學,對於消費者來說可提高消費意識與消費效益;對於企業組織,則可提高經營利益。 

本書以豐富的理論根據、個案研究與引述文獻,為讀者揭開影響消費選擇背後的真相,及影響購買決策的多種原因,讓消費者更能瞭解自我消費行為中的迷思及盲點;同時,對於想要瞭解人們的消費知覺或動機的企業或組織,本書也極具參考價值。可貴的是,書中不論是品牌操作實務上具體的「情感工程」,或是理論基礎深厚的「大腦的購物決策」,還有佐以豐富商業實例的敘述方法,讀來著實生動有趣。個人認為,《消費背後的心理學》是一本商業人士與消費者,不論是市場實務研究或知識欣賞,都值得閱讀的一本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