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EWS最新消息

2013.03.26 大是文化《訂價背後的心理學》專文推薦序





「訂價」不該沉默
 

〔推薦序全文〕作者 潘文俊

 
 
「訂價」怎麼會沉默?當然,以消費者的購買行為來說,「價格」的角色是絕對不會沉默的——不管是購買商品前蒐集市場資訊時的錙銖必較,還是看完商品價格後的天人交戰,抑或是進入議價時的寸土不讓、近身肉搏,乃至購買後對價格的愛恨情仇——價格在購買過程中,從頭到尾都是極具分量的主角,而非為人作嫁的小廝龍套。
 
然而,有趣的地方是,在我實際執行的企業顧問經驗中,「訂價」向來是在行銷4P——產品(product)、促銷(promotion)、通路(place)、訂價(price)——中,經營者關注最多,但談論最少(許多企業不是放棄不談,就是不假思索地採用產業慣例,或是「訂價=成本+固定獲利率」的成本加成法);決策最快(因循既往慣例,不然就是消極地當個「市場跟隨者」,跟著競爭者的價格走)且缺乏邏輯的一角

常見的狀況是:業務人員相信降價可以提高產品競爭力、擴大銷售量,進而增加業績;而財務主管認為,嚴格控制邊際獲利才能創造利潤,所以偏好「成本+固定獲利率」的訂價法;行銷同仁則認為,為了提高價值並維持市場占有率,要謹慎操作折扣促銷。於是,就會出現財務部門要求訂價高、行銷部門訂價居中、業務部門則希望走低價路線的歧異。

那麼,到底應該由何者勝出?依據價格管理制度還是連結經營策略?於是,成本加成法往往變成最有效率跟最能達成共識的「一致共識」(其實是無共識的共識)方式。結果,通常是落得消費者不感激、經營者不滿意、行銷人不叫好、業務說不叫座,令人啼笑皆非的局面。

的確,影響價格訂定的因素極多,包括企業目標、市場定位、競爭策略、顧客需求、成本、競爭者價格等等。更何況隨著網路的出現,市場價格更趨透明多元,訂價對企業而言確實變得越來越棘手。

定價越高越好?你的服務或產品可能賣不出去,而你也可能只有這一次的出價機會;將本求利?薄利多銷?依據行情定價?都不是專業應有的表現,況且行情既非公定,市場價格更不是一成不變,訂價究竟有沒有規則可循?

大是文化出版的這本優質好書《訂價背後的心理學》,作者李.考德威爾(Leigh Caldwell)提供了一個可供大眾參考的好觀點——訂價終究要回歸到以顧客導向(customer-oriented)的人性思考裡。在前言「訂價絕對不只是成本+利潤,而是一門心理學」中,考德威爾一開始即開門見山地說:
「訂價應該根據顧客眼中的價值,而不是成本」、「價格應該具體,顧客才知道付出代價後可以得到什麼」,乃至結語的「價格或許看起來只是個數字,但在我們能從這個稱之為經濟的豐富、微妙又複雜的體系之中,找出真正關心的東西之前,價格是我們使用的語言」,內容一貫以顧客的感受連結至「價值」及「價格」的產生。

更可貴的是,不論是操作實務上具體的「訂價診斷書」,或是理論基礎深厚的「行為經濟學」觀點,還有佐以商業小說式的敘述方法,讀來著實生動有趣,而附錄的「延伸閱讀書目」,專業價值及深度,更是值得肯定。

個人認為,《訂價背後的心理學》是一本商業人士與學人,不論是管理實務或研究探討,都值得深入閱讀的一本書。相信在饒富興味的閱讀過程中,各位讀者將發現,原來「訂價」不只不該沉默,它本就不該寂寞!